我们之所以会难过,其实不是因为事情本身,而是因为我们内心的执着。很多时候,我们感到伤心,是因为我们渴望得到某样东西却没有得到,或者得到了又害怕失去。我们也常常因为别人没有按照我们的期待去做而失望,或者因为觉得自己不够好、不够被爱、不够成功而自我否定。真正让我们痛苦的,是我们把这些外在的情境看得过于重要,把它们与自我价值牢牢捆绑,之间也分享过:不要把财富等同于自身价值。
所谓执着,就是把幸福和快乐寄托在某个人或某件事上。我们会对自己说,只有某个人喜欢我,我才是有价值的;只有事情按我设想的方向发展,我才是成功的。然而,生活往往不会完全按照我们的计划进行。一旦现实与期待不一致,我们就会生气、失望、自责,甚至觉得一切都失败了。这种痛苦,其实来自内心过度抓住某个念头不放。
痛苦的循环常常是这样运作的:我想要某样东西,我害怕得不到,即使得到了又害怕失去,而当事情不如意时,我就会陷入痛苦。这种东西,可能是金钱、权力,可能是房子、车子、舒适的生活,也可能是感情,或者是赞美,或者是对亲人一定要成为什么样的执念。这些念头反复地出现,使我们一直处于焦虑和不安之中,很难感受到真正的轻松和平静。
其实,有些悲伤是可以避免的。我们之所以一直困在烦恼中,是因为我们把太多注意力放在那些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上。我们很多的痛苦并非源自外在事件,而是内心的一种紧抓。比如别人不回信息,我们心里可能浮现“我是不是不被在意”“他不在乎我了”,这些想法引发情绪。而实际上,事情只是“他没有回”,但我们附加了很多解释。痛苦往往来自这些解释和期待,而不是事实本身。
你以为错过了就是遗憾,其实可能是躲过了一劫,别贪心,你不可能什么都拥有,也别灰心,你不可能什么都没有! – 弘一法师
要学会放下,要回到内心,觉察自己在抓什么。可以问问自己,我最近在烦什么,我为什么会这么烦,我内心恐惧的是什么?我是不是在抓住一个无法控制的东西不放。如果我愿意松开一点,会发生什么。这种自问能帮助我们看清执着的根源。高频思维 vs. 低频思维:你的内在能量决定了你的人生!
下面是一些练习方法。
静坐自省,反观内心
通过静坐冥想,观察自己的内心活动,识别并放下负面情绪和执念。每天花一些时间冥想,觉察内心最近最强烈的执念,并如实写下来。比如我在担心考试,因为我以为分数决定了我是否有价值。
日常事件回顾
每天回顾一个让你起情绪的事件,重新梳理其中的反应和想法。问自己,这个念头是真的吗,是唯一的吗。如果我不这么想,会不会轻松很多。
无常观照
找一个你熟悉的现象,比如一朵花的变化,天气的变幻,一段关系的起伏,用心体会万物本来就是在不断变化的。这不是消极看待世界,而是帮助我们放下“应该永远不变”或者“事情就应该按我设想的发展”的幻想。
对自己说温柔的话
当你情绪波动时,默默地告诉自己,我现在不舒服,但这只是一个过程,是暂时的,即使事情不如我愿,我依然愿意照顾自己。这种练习能减少对外界认可的依赖,让我们自己成为自己的依靠。
练习放手
放手是要练习的。每周尝试放下一个平常很坚持的小习惯,比如今天不查消息查十遍,不把计划安排得那么紧,或换一种你不熟悉的做法。这样能帮助我们从控制欲中松动出来。
慢慢地,可以从放手小的事物到在更大的事情上也放手、臣服。你会发现事情不仅没有失控,还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,会遇到很多奇迹和转机。你也会从中收获更多。
在这些练习中,我们的反应模式也会逐渐转化。例如从我要控制一切,变成我愿意接受变化。从别人必须喜欢我,变成我喜欢自己就够了。从我不成功就没价值,变成我现在的样子也值得善待。
你还可以继续连接高维,接受来自高维的引导。连接上高我以后常见的10个感受
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。比如别人已读不回,我们以前可能焦虑、胡思乱想。现在可以停下来告诉自己,对方的沉默不是我不被爱的证据,只是对方当下的状态。再如工作被批评时,以前我们可能陷入自责和羞愧,现在可以练习分清,这是对某件事的反馈,不是对我整个人的否定。还有面对家人说话刺耳,以前我们会生气、顶嘴,现在可以试着暂停,理解他们当下的状态,也看看自己为何那么在意这句话。
修行不是变得无情,而是在情绪中更清醒,在执着中更松动,在不安中温柔地陪伴自己。每天一点点练习,我们就能从依赖外在,慢慢走向内在的稳定和平静。
我们不需要变得完美,才配得上被爱和幸福。我们只需要慢慢练习放松对某些念头的紧抓,心自然就会柔软下来。这并不是压抑自己,而是一种更温柔的觉察和转向:不再试图控制世界,而是开始照顾好自己的内在。
真正的平静,并不来自于外在的一切都如你所愿,而是当世界不如你预期时,你依然能够温柔地面对,轻轻地放下。这种温柔与力量,其实就在你自己心中。
当从痛苦中走出来的时候,要学会放下自我,更多地服务别人,带着利他之心,这样我们也可以继续提升。
灵性成长的4个阶段,你处于哪个阶段?如何继续提升?
分享到这里。
最后再分享两个朋友的反馈: